稿件预览
来源链接: 无
发布要求:默认无要求[可适当修改后发布]
文化年礼 助力春运—艺术界明星艺术家黄永玉作品走进百姓家黄永玉,笔名黄杏槟、黄牛、牛夫子。1924年7月9日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县(今常德市鼎城区),祖籍为湖南省的凤凰县城。土家族人。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版画系主任。1946年,他和张梅溪结婚。 黄永玉、中国画院院士,受过小学和不完整初级中学教育。因家境贫苦,12岁就外出谋生,流落到安徽、福建山区小瓷作坊做童工,后来辗转到上海、台湾和香港。14岁开始发表作品,以后一段时间主攻版画,其独具风格的版画作品饮誉国内外。16岁开始以绘声绘色画画及木刻谋生。曾任瓷场小工、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家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协第九届顾问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1938年——参加金华野夫、金逢孙二先生主持的中国东南木刻协会。
1939年——木刻《下场》发表在福建永安宋秉恒先生主持的《大众木刻》月刊上,得到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搞费。
1940-1941年——手印木刻集《烽火闽江》(25幅),王淮作序。
1942-1943年——执教福建长乐培青中学,从事木刻创作,自印木刻集《春山春水》。木刻《春天的树》,《三.八那天》发表于福建仙游县《闽中日报》(单复先生编辑)。
1944-1945年——在江西信丰为诗人野曼、彭燕郊、黎焚薰的诗歌刻插图,为儿童文学作家贺宜《旋律的童话》作木刻插力,作《失乐园》、《拜伦像》、《自刻像》、《玛耶诃夫斯基像》。在寻邬县举办个人风景画展。在上犹县刻《饥饿的银河》、《东北啊》、《小草》等。
作品赏析
著名作家萧乾的描述最入木三分:“一撮零散的头发披在一只圆脑壳上,闪烁在那脑壳上面的是一对永远睁大的眼睛和一张永远咧笑的嘴。脑壳里面控制着那眼睛和嘴的脑子,成天成夜关注的不外人间可以入画的具象。这浮漾在他粗犷的线条间的正是童稚、喜悦和奔放。”
龚曙光(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南传媒董事长):“在黄永玉的文学与艺术创作中,人们能够感受到繁华和朴素、执拗和旷达、悲怆和欢乐等不同的情感体验,而在与湖南文化有关的人中,能够把这样复杂的情感融合在一起的,只有写诗歌的屈原,写书法的怀素,写音乐的谭盾,以及今天的黄永玉。”
李辉(“我的文学行当——黄永玉作品展”展览的策划人、作家):“跟黄先生认识快30年,一直是黄永玉作品的读者。黄永玉是个年轻的老头。他是画家,同时也是创作丰富的诗人、作家。之所以用文学行当的概念,就是因为他把文学和美术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沈从文(著名作家):“这个人很聪明,画画写文章靠的是自学,他的风格很独特,变化也多。”
黄苗子(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著名书法家):“黄永玉在艺术吸收上,真是一个张着大嘴的饕餮。”
邵大箴(中国艺术委员会理论研究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永玉的荷花画得厚重,线条有力量。他画的国画很注重色彩,色彩很强烈。传统的国画是淡彩,主要是笔墨,是黑白灰;黄永玉就不一样,他把色彩、造型都用在国画里面了。”
丁聪(著名漫画家):“黄永玉写诗、刻木刻、写剧本、画漫画、搞雕塑、写散文、杂文、画国画,现在又写长篇小说,什么都做,而且都做得很精,不知道还有什么不能做的。他有激情,点子多,而且对雕塑、瓷器也颇见功力,他是个多面手。”
钟增亚(湖南书画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我觉得他是那种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不断变换个人风格的画家。更像一个儿童,显得非常年轻,很活跃、很风趣,所以他的画也非常生动、非常有趣味。如果以西方画家来比喻的话,我觉得他更像毕加索。”
朱训德(湖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我觉得黄先生他的行为、他的思维、他的画、他的其他相关艺术,包括搞陶艺、搞木雕,包括他的一切,都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活得也坦坦荡荡,而且越活越年轻,艺术也越来越年轻。”
陈履生(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在我的镜头中记录的黄永玉是一位勤奋的、严谨的、善于思索、马不停蹄工作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些人印象中牵着狗、跷着二郎腿悠闲的形象。别人说他是“老顽童”,我觉得不够严肃。”
本网站所发布消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